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温度 天气温度
广西龙虎山天气15天查询_南宁龙虎山天气预报
tamoadmin 2024-06-28 人已围观
简介构成丹霞地貌的河口组、塘边组砾岩、砂质砾岩、含砾砂岩、砂岩中发育多组不同方向相互交切的断裂、垂直节理和裂隙,在长期的流水侵蚀(包括下蚀和侧蚀)以及由于支撑力失衡和自身重力作用所引起的崩塌作用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丹霞地貌景观。石寨石寨为方山地貌,山顶呈方形或长方形,顶面较为平缓而宽畅,四面或三面为陡壁。它是近水平红色岩层组成的山体,在较均衡的四周冲刷侵蚀和崩塌及不明显的顶面冲刷、剥蚀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构成丹霞地貌的河口组、塘边组砾岩、砂质砾岩、含砾砂岩、砂岩中发育多组不同方向相互交切的断裂、垂直节理和裂隙,在长期的流水侵蚀(包括下蚀和侧蚀)以及由于支撑力失衡和自身重力作用所引起的崩塌作用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丹霞地貌景观。
石寨
石寨为方山地貌,山顶呈方形或长方形,顶面较为平缓而宽畅,四面或三面为陡壁。它是近水平红色岩层组成的山体,在较均衡的四周冲刷侵蚀和崩塌及不明显的顶面冲刷、剥蚀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如仙人城、仙岩、云锦峰、陈堡寨、香炉峰、薛家寨、倪家寨等。仙人城为一座巨型石寨,屹立于泸溪河西岸,高288米,山顶近于圆形,面积约0.15 平方千米。四面陡峭,雄伟壮观,远眺之,下临深渊,上嵌碧空。南临一线天,绝壁悬崖,深不见底;北面峭绝如削,高不可攀。仙人城是道家和佛家都看重的“神仙洞府”,仙气缥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上建有兜率宫、仙姑庵、仙风门、仙雨门,是秀丽的丹霞地貌与宗教文化有机融合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是见证丹霞石寨地貌、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的首要之地。
石墙、石梁
为长条状、线状地貌形态。山体顶部窄而小,呈平缓波状,四周为陡崖。当岩壁陡立平整呈墙状时称为石墙,当山体呈屋梁状延伸时称石梁。此类山体多横看成墙侧看成峰。它们是由于在近水平红色岩层组成的原始山体中,主要发育一组近于平行的断层、节理或裂隙,在流水的长期冲刷侵蚀、重力崩塌、风化溶蚀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丹霞石墙、石梁分布广泛,如排衙石石城墙、象鼻山、马脊山、马尾山、棺山、仙丹盒、寿材峰、玉兔峰、朝帽峰、狮子峰、巨象峰、伟人峰、骆驼峰等。地貌景观多姿多彩,象鼻山巧夺天工,形同巨象出山林。龟峰骆驼峰属北东走向的石梁,两侧为悬崖绝壁,长约1000米,宽约25米,海拔约362米。横切石梁的垂直节理使顶部呈波状起伏犹如驼峰,整个石梁犹如一只负重东行的骆驼,宏伟壮观,在霞光朝晖中熠熠发光,犹如“沙漠之舟”,尽显憨态之美。
骆驼峰(石墙) 姜勇彪/摄
石柱
石柱为呈柱状、棒状或宝塔状的丹霞山峰,其高度远大于断面直径,四周为丹崖围限成孤立状。它是由于近水平红色岩层组成的原始山体中,发育两组近于直交的节理或裂隙,流水沿节理或裂隙长期且较均衡地冲刷和侵蚀,辅以重力崩塌作用而形成。石柱零星分布于仙水岩景区、马祖岩景区和龟峰景区,形成立地刺天、气势非凡的景观,如蜡烛峰、金枪峰、雄霸天下、排骨峰等都是较典型的石柱。
石峰
四周陡峻,顶部较尖而浑圆,基座较大。其形成机理与石柱类似,差别在于石峰顶面剥蚀速度相对较大,使其高度与断面直径之比变小,因而较石柱更显“丰满”或“粗壮”。丹霞石峰广泛分布于各园区,如龙虎山金钟峰、龟峰金钟峰、僧尼峰、金龙峰、螺丝峰、大佛峰等。矗立于泸溪河西岸的金钟峰高百余米,呈顶尖下圆的柱状圆锥体,酷似上清宫内的道教铜钟。龟峰金钟峰为一柱锥体,下部呈圆柱状,顶部呈锥状,四周多为陡崖,仅一处较缓可攀。金钟峰形如古钟,故名。据说金钟峰还有“天气预报”的功能,自古有“云盖金钟峰,无雨也有风”之说,颇为灵验。这赋予了丹霞石峰以灵性,是丹霞地貌与气象相互耦合的奇异现象。
龙虎山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
雄霸天下(石柱) 姜勇彪/摄
天女散花(崖壁) 姜勇彪/摄
崖壁
在水流沿裂隙或节理的长期冲刷侵蚀下,红色岩系组成的原始山体沿侵蚀面发生较大规模崩塌后,形成陡峻的丹崖赤壁。区内丹霞石崖分布十分广泛,几乎山山有崖,峰峰见崖。石崖类型齐全,有的平如斧劈,有的凹凸有致,有的曲直有序,有的怪异奇特,有的小巧玲珑,有的雄伟壮观。水岩石崖、仙岩石壁、排衙石石壁、云锦石赤壁、峨眉峰石壁、马祖岩崖壁、观音壁、天女散花大赤壁等均为赤壁丹崖的典型代表。天女散花大赤壁规模宏大,壁面陡立,平整光滑犹如刀切,仰望耸入云端,阳光下熠熠生辉。若遇雨天,涓涓溪水飞洒而下状若喷珠溅玉,蔚为壮观,随人的喊声而迅速飘动的金线银链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峰丛、峰林
峰丛、峰林是由较密集的石峰或石柱构成。当数个石峰之间还保留相连的基底时,一般称之为峰丛;当石峰之间相连的基底被侵蚀,形成相隔的群峰时,称之为峰林。地壳抬升,河口组、塘边组红色碎屑岩层被抬升至侵蚀基准面之上,流水沿网状的断裂、节理或裂隙冲刷侵蚀但尚未下切至侵蚀基准面时,一般形成根部相连的峰丛;当流水下切到侵蚀基准面时,以侧向侵蚀为主,则常形成根部不相连的峰林。峰丛、峰林主要分布于仙水岩景区、龟峰景区、峨眉峰景区,如排衙石峰林、帽子峰丛、峨眉峰丛、龙虎山峰丛、十八罗汉峰丛、龟峰峰林等均为较典型的丹霞峰丛或峰林地貌。
龟峰峰林 姜勇彪/摄
残峰、孤丘
残峰、孤丘在龙虎山-龟峰广泛分布,是该区老年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
河谷平原上的孤峰残丘 姜伏伟/摄
仙姑石、文豪峰(孤丘) 郭福生/摄
单面山
沿岩层走向延伸,两坡不对称,沿岩层倾向坡长而缓(坡度角一般15°~40°),与岩层倾向相反或与层面近于垂直的一坡陡而短。在龟峰景区较发育,如展旗峰、仙獒峰、醉人峰等山峰均为单面山。其缓坡(后坡)倾向北西,坡角约20°~25°,长约300~500米,表面较平;陡坡(前坡)短而陡,坡角约为75°,长不足20~30米,壁面纵向沟槽发育。龟峰景区单面山的形成与其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有关。该区位于信江盆地南缘,紧邻盆地边缘的北海-绍兴断裂带,地壳差异抬升较为明显。靠近盆缘一侧上升高度更大,使原始的水平岩层发生了较大倾斜。三面沿断裂而成的侵蚀崩塌面陡立如削,顶面为倾斜层面,相对舒缓延伸至地面,形成前后坡面极不对称的单面山。特殊的成因、奇异的形态使单面山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地学研究价值。
龟峰展旗峰(单面山) 李晓勇/摄
猪背山
猪背山几乎全由硬岩层组成,岩层产状较陡,倾角多为40°~ 60°。由裂隙或节理所控制的后坡与由侵蚀造成的前坡在坡长和坡度角上都比较接近。猪背山零星见于峨眉峰景区,由与岩层走向一致的近东西向大裂隙控制,南坡(前坡)与北坡(后坡)呈相对均衡的剥蚀。坚硬的岩石经流水长期侵蚀形成雄浑险峻的“猪背脊”状的地貌形态,极为罕见,具有很高的地学研究价值。
猪背山 李晓勇/摄
嶂谷(一线天)
壁坡陡直、深度远大于宽度的谷地称嶂谷。一般谷深>50米,谷宽<1~20米,两侧谷壁(崖壁)垂直或同斜,谷底平坦或起伏。根据谷形可分为“V”形和“U”形,按其延伸连通情况又分为巷谷和一线天。当障谷将山体切穿时称为一线天,尚未切穿时称为巷谷。当障谷延伸巨大,谷底幽深、谷坡陡峭、谷地峡隘时则常称为峡谷。障谷是典型的流水侵蚀冲刷型地貌,是流水沿山体中所发育的断层、裂隙或节理长期冲蚀、风化剥蚀,并产生重力崩塌的结果。流水侵蚀以下蚀为主,当接近侵蚀基准面时,侧蚀作用加强,下蚀能力减弱,此时常形成“U” 形谷。
区内障谷分布广泛,如浴仙池一线天、仙人城一线天,龟峰一线天、桂榜山一线天,仙鼠石巷谷、仙人城巷谷、神仙洞巷谷、仙岩巷谷、峨眉峰峡谷等都是十分典型的丹霞障谷地貌。
浴仙池一线天位于栈道游路上,从中穿行,惊险刺激。
仙人城南部的一线天,是将仙人城与河豚堡两座巨大山峰分开的大型“U”形障谷,长约1000米,宽约50米,深约200米,走向75°。两侧崖壁陡立,平直幽深,光天一线,犹如刀剑将巨山劈开形成一条大石缝。崖壁上穴、坑、洞众多,颇为壮观,恰如“玉壁凌空一线穿,鹏程有路莫争先。无人俯视如岩穴,有客仰观若洞圆。非凿匡衡留夕月,岂闻孙敬笼朝烟。光腾隙地分南北,须知此中别有天。”仙鼠石一线天,谷宽约1米,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而行,两侧崖壁高立千仞,谷底流水潺潺,谷壁藤蔓垂帘,仰天长空一线,谷内珠雨飘洒,谷口秀竹掩映,天成美景,妙不可言。
浴仙池一线天 郭福生/摄
水蚀洞穴
由于流水的长期冲刷和侵蚀,丹霞岩壁上形成了大量凹坑、空洞等微地貌,称为水蚀洞穴。其成因有三:一是组成山体或崖壁的红色岩层存在岩性差异,在陡峭的崖壁上,软弱岩层往往先被水流冲刷侵蚀成洞穴;二是位于河流凹岸的崖壁,在流水强烈的侧向侵蚀作用下,软、硬岩层均可被冲刷侵蚀掉形成水蚀洞穴;三是岩壁上的岩层中含有的砾石,由于流水冲刷而脱落也可形成水蚀洞穴。水蚀洞穴在各景区均有大量分布,但以仙水岩景区、马祖岩景区和峨眉峰景区最发育。沿泸溪河两岸的崖壁上发育了十分典型的水蚀洞穴,尤其是在河流凹岸的崖壁上,许多水蚀洞穴正在形成和发育,如道堂岩、鲤鱼洲、文豪峰、天师板栗林等处河岸。由于水蚀洞穴主要由流水侧蚀作用所形成,当岩层近于水平时,洞穴多顺层分布,呈透镜状或扁圆状。在仙人城、河豚堡、马祖岩、峨眉峰、薛家寨等地都有较典型的水蚀洞穴,如道堂岩、孽龙洞、丹勺洞、洞、二十四岩洞穴。丹勺洞是金钟峰的陡崖壁上近水面处发育的水蚀溶穴,由上向下逐渐变小。犹如一倒竖放的饭勺,下部似勺柄,上部似勺身,是仙水岩“十不得”之一“丹勺盛不得”,传说它是绿毛仙子刘根的炼丹勺。它是水流对崖壁上较软弱岩石(含钙较高的粉砂岩透镜体)冲刷侵蚀而成。
丹勺洞(水蚀洞穴) 郭福生/摄
龙虎山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
岩槽
为丹霞岩壁上密集分布的形似槽形的洞穴。在仙水岩、仙人城、马祖岩、徐岩等崖壁上十分发育,顺层分布,平行岩层延展呈槽状、长条状。由于组成丹霞岩壁的软、硬岩层的抗风化和侵蚀能力差异较大,其中软弱岩层或透镜体(主要有泥质岩、粉砂岩或粉砂质砂岩)在长期的流水冲刷侵蚀、溶蚀风化作用下,较容易被侵蚀而成岩槽。仙岩崖墓岩槽大致可分为三层,最底层距地面或水面30~40米,单个洞穴呈长条状、扁圆状或椭圆状,洞穴之间呈串珠状顺岩层分布,在各层洞穴间尚有许多小的槽状洞穴,岩棺多放置于此类洞穴中。马脊山岩槽可分为8层,最宽处2~3米,单个岩槽延伸长可达数十米,有的甚至达百余米。岩槽层层叠叠,大小各异,蔚为壮观。
仙岩岩槽 郭福生/摄